Home/ 太空科普 / 科普文章 / 遙測影像的生產鏈

太空科普 遙測影像的生產鏈

作者:李芸珊、周士傑
國家太空中心
2016-02-01

遙測是什麼

遙測又稱為遙感探測(remote sensing),其名詞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學者所提出,顧名思義是指在不與目標物直接接觸的情況下,透過特定的感測器量度並獲取該目標物的特性和資料,並加以分析與應用。遙測與我們平常使用工具或儀器測量物體的方式不同,舉例來說,用直尺量測長度、使用體重計秤重量,直尺、體重計都必須和目標物直接接觸,才能獲得物體的長度、重量。就人造衛星的角度來說,遙測則專指從距離地表數百公里以上的高空,利用特定的感測器以地球表面為觀測目標,藉由電磁波獲取地球的自然環境、資源等資訊。這種從人造衛星上偵測地球所記錄下來的光學資訊大多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我們稱為遙測影像。衛星遙測影像因具有綜觀、多時等特性,相當適合做為大範圍環境監測的工具,可有效掌握並管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從人造衛星上偵測地球所記錄下來的光學資訊大多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圖片來源:種子發)

遙測衛星的優勢

相較於傳統航照,太空衛星遙測不受限於人,具有大範圍觀測、位置控制精確等優勢,且因衛星運行於軌道的特性,較能進行即時、穩定且重複的取像工作。對於大面積的天然災害或其他因地形地物阻隔而難以到達的地區,衛星遙測影像提供了強大的高空俯視能力,不僅能輕易執行廣域的環境變遷監測,更能即時掌握災害現況,支援現場勘災與應變。


由於每顆衛星有其特定的軌道高度和繞行路線,加上衛星有其視角範圍與記憶體容量,可取像的地區、時間與長度等的限制,為能有效運用衛星資源使取像任務的效率達到最佳化,必須建立一套標準的作業流程,包含取像後影像下傳所需的資料處理、影像產製與校正等複雜的程序,至最終完成遞交到使用者手中,整個過程堪稱一個遙測影像的生產鏈。

 

全文詳見
/userfiles/files/08-10502-0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