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太空科普 / 科普文章

太空科普 科普文章

送出

發射後的挑戰— 影像處理與調校

由於衛星必須承受火箭發射過程所帶來強烈的震動,以及入軌後嚴苛的太空環境,遙測影像儀的結構與感測器與其在地面時所量測到的特性,都會產生些微的變化,這些變化將會影響到衛星影像的品質,因此遙測衛星發射後的調校階段是衛星影像正式銷售營運前重要階段。一般而言,一顆遙測衛星的調校階段會長達3 個月甚至到半年皆有可能。

臺灣的衛星發展

臺灣於1991年展開太空計畫,第一期十五年從1991年至2006年,目標在透過執行福衛一、二、三號計畫,建立基礎設施、組織研發團隊、培養自主能力。第一期計畫裡,國家太空中心與產業界、學研界共同合作,逐步建立大型計畫、系統工程、太空品質的程序,任務成果應用在災害預防、電離層觀測、環境監測、氣象預測等領域。第二期長程計畫從2004年至2018年,目標在建立全方位太空科技實力,整合產官學研達國際水準,迎接新世紀太空挑戰。太空中心已成功發射八顆衛星,目前仍有福衛二號與福衛三號共七顆衛星在軌道運行執行任務,同時發展福衛五號遙測衛星與福衛七號氣象星系,預計於2016年發射。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10週年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簡稱福衛二號)是我國第一顆光學遙測衛星,也是當今世上唯一可對全球同一地方每天照相的遙測衛星,衛星照相範圍涵蓋全球,甚至包括南北極。發射迄今,福衛二號已運行超過10年,遠超出其設計壽命5年,以衛星的平均壽命來說,算得上是人瑞級的衛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至今仍在遙遠的太空正常運作(2016年正式除役),每天「守護臺灣、觀照世界」。

遙測影像的生產鏈

人類史上第1 張衛星遙測影像於1959年8月14日,由美國探險家衛星六號從27,000公里高的外太空傳回地球,由此開啟了遙感探測的新紀元。國家太空中心所擁有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衛二號)是我國第1 顆自主擁有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於2004 年5月21日凌晨順利發射升空,歷經兩周的早期軌道操作與轉換,終於在6月4日把第1張遙測影像拍攝、下傳並處理成功,實現了我國探索太空的理想。

巨人的眼睛-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以下簡稱福衛二號)的規畫始於1997年,屬於小型的遙測衛星。其中,衛星的本體由法國衛星製造商為主合約商,美國的衛星發射公司提供衛星發射服務,太空中心與國內廠商則負責地面接收站和相關資料處理與分析系統的軟硬體建置,並且由太空中心自主操作衛星執行任務。經過6 年的籌備與整合測試,福衛二號在2004年5月21日於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發射場發射成功,2004年6月2日成功進入預定的任務軌道運行。

1

總筆數 :5,顯示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