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獵風者衛星(TRITON)為太空中心自行設計、製造的衛星。計畫發展一顆約250公斤的衛星搭載太空中心自行研發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地表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訊號,進行海氣交互作用、颱風強度預測等研究;其中由於台灣每年受颱風影響甚鉅,因此設定反演浪高、海面風速等資訊,進行颱風強度及路徑預測研究。
GNSS-R原理
GNSS-R原理
為配合GNSS-R的資料處理與應用,太空中心在結合中央氣象局及國內學界發展的掩星資料處理驗證平台(Taiwan RO Processing System, TROPS)中,將增加GNSS反射訊號處理模組,提供獵風者衛星反演後的海面風資料予使用者。另外太空中心正與學研界合作,研究海面反射訊號資料在氣象數值模式的應用,期望對劇烈天氣的預報、降低災害預警之不確定性能有所助益。
獵風者衛星2023年10月9日以共載發射(Rideshare Launch)模式由Arianespace的VEGA載具搭載升空,軌道為高度601公里的圓形低地球軌道、傾角97.92度。
10月 - 搭乘Arianespace VEGA火箭升空
9月 - 衛星完成燃料充填以及與火箭對接準備
7月 - 衛星運抵圭亞那太空中心進行發射整備
6月 - 舉行衛星運送前審查會議
9月 - 完成分離暨爆震測試
8月 - 完成音震測試和振動測試
6月 - 完成太陽能板安裝暨測試
5月 - 完成衛星與地面操控中心聯合測試
4月 - 完成衛星操作就緒審查
12月 - 完成衛星至地面操控中心操作介面驗證
9月 - 完成衛星系統電磁相容測試
8月 - 完成衛星本體與任務酬載全系統天線場型量測
11月 - 完成年度內第三架次GNSS-R任務酬載機載飛行測試 (海空聯合觀測)
9月 - 完成年度內第二架次GNSS-R任務酬載機載飛行測試 (海空聯合觀測)
7月 - 完成年度內第一架次GNSS-R任務酬載機載飛行測試
7月 - 完成衛星任務情境測試
3月 - 啟動衛星發射服務合約
1月 - 啟動衛星發射及在軌保險合約
12月 - 簽署衛星發射及在軌保險合約
11月 - 簽署衛星發射服務合約
4月 - 完成任務酬載GNSS-R允收測試
1月 - 完成衛星首次全功能測試
12月 - 完成整合測試備便審查
11月 - 完成關鍵設計審查
6月 - 完成初步設計審查
5月 - 完成系統設計審查
立方體結構
獵風者衛星規劃時為了操作相容性與成本考量,外型採取與福衛七號任務衛星相仿的設計,為一立方體結構搭配單側太陽能板配置,但在內部關鍵元件、飛行軟體、酬載儀器等則完全由太空中心自行研發。
衛星構型示意圖
衛星基本特性
外型 | 立方體,單側裝載太陽能板 |
---|---|
尺寸 | 100 x 120 x 125立方公分 |
總重量 | 約250公斤 |
通訊能力 | S頻段,上傳速率32kbps,下載速率2Mbps |
酬載支援 | 資料容量≧2Gbits,載重≦8公斤,電力需求≦10W |
軌道 | 軌道601km,傾角≈97.92° |
GNSS-R
全球衛星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機(GNSS-R)的核心技術,源自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GPS接收機,在系統架構上可同時接收一組GNSS直射訊號、八組GNSS反射訊號,並可透過地面上傳方式選擇接收不同的GNSS訊號源。GNSS-R的發展是系統性的,除反射接收機之外,亦針對微弱的反射訊號同步進行高增益左旋天線、低雜訊放大器、多通道射頻前級等元件的開發;目前所有元件均已完成飛行體的製造驗證。
應用新領域
GNSS-R的應用是一個新的領域,尚處於萌芽階段,未來獵風者衛星搭載GNSS-R執行氣象科學任務,除可提升我國衛星自主研製能量之外,也將使我國在GNSS-R科學領域居於領先地位;另外太空中心目前亦積極與國內學研界合作,推動國內關於GNSS-R技術與應用的研究,希望對我國未來氣象預報與防災的能力有所助益。
▲ GNSS-R
除GNSS-R酬載之外,獵風者衛星衛星內部採用太空中心自行研製的關鍵元件,包括有衛星電腦(Onboard Computer,OBC)、電力控制單元(Power Control Unit,PCU)、GPS接收機(GPS Receiver,GPSR)、光纖陀螺儀(Fiber Optic Gyro,FOG)等。
獵風者自主元件,有國內許多產業、學術與研究單位,共同加入協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