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太空科普 / 科普文章

太空科普 科普文章

送出

關關難過關關過— 精密的光學遙測酬載

一般數位相機的基本組成包含鏡頭、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或是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影像感測器、相機內的影像處理電路及記憶卡等主要零組件,而福衛五號上面這顆大型的數位相機同樣也包含這些裝置,只是它們的體積都巨大且昂貴了許多。以光學遙測酬載所搭載的鏡頭為例,其通光口徑達45 公分,而焦距長達3600 公厘。可見為了要能在太空中清楚拍攝地面的景物,光學遙測酬載所搭載的這顆鏡頭是多麼地巨大。

屬於自己的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福衛五號計畫為「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所提出「遙測衛星計畫」中之第一枚衛星計畫。此計畫之目標包含建立衛星本體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掌握核心元件設計與製造能量;建立光學遙測酬載儀器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發展關鍵元件與技術;落實衛星遙測技術與應用,延續服務福衛二號國內外遙測影像使用者族群;推廣太空科學任務,支援學術研究。

淺談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國家太空中心自民國93年成功發射福衛二號後,只要天氣情況允許,福衛二號每天都會在同一個時間通過臺灣及全球各地上空進行遙測取像,對於本土以及全球遙測影像的使用者有著莫大的貢獻。為了能夠接續福衛二號任務並且建立自主衛星平臺,國家太空中心於民國97年提出新一代的遙測衛星計畫,這就是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的開始,在新一代的遙測衛星中,希望能夠有更高的光學品質、更快的影像下傳速度及更好的影像處理技術,所以整個衛星系統也有了一個新的設計。

臺灣的衛星發展

臺灣於1991年展開太空計畫,第一期十五年從1991年至2006年,目標在透過執行福衛一、二、三號計畫,建立基礎設施、組織研發團隊、培養自主能力。第一期計畫裡,國家太空中心與產業界、學研界共同合作,逐步建立大型計畫、系統工程、太空品質的程序,任務成果應用在災害預防、電離層觀測、環境監測、氣象預測等領域。第二期長程計畫從2004年至2018年,目標在建立全方位太空科技實力,整合產官學研達國際水準,迎接新世紀太空挑戰。太空中心已成功發射八顆衛星,目前仍有福衛二號與福衛三號共七顆衛星在軌道運行執行任務,同時發展福衛五號遙測衛星與福衛七號氣象星系,預計於2016年發射。

太空飛行體的研發管理

太空飛行體運作於極端環境,需要一定的壽命且有無法維修的特性,和其他產品相較,對於高科技的突破與太空品質的要求更為嚴格。因此,太空飛行體的研發管理有其複雜度與嚴謹性,其祕訣是:徹底做好對的事。

遙測影像的生產鏈

人類史上第1 張衛星遙測影像於1959年8月14日,由美國探險家衛星六號從27,000公里高的外太空傳回地球,由此開啟了遙感探測的新紀元。國家太空中心所擁有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衛二號)是我國第1 顆自主擁有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於2004 年5月21日凌晨順利發射升空,歷經兩周的早期軌道操作與轉換,終於在6月4日把第1張遙測影像拍攝、下傳並處理成功,實現了我國探索太空的理想。

福衛遙測任務的啟動者

福衛遙測任務是一個封閉的迴路,其啟動者便是衛星遙測的排程與規劃。如何善用有限的衛星資源以獲取最大的效益,並滿足客戶的需求,是衛星遙測任務規劃與排程最重要的工作。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系統

參與太空研究除了彰顯國家實力之外,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對地球遙測研究更有特殊的價值。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是國人第一顆自製的遙測衛星,
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1

總筆數 :8,顯示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