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太空科普 / 科普文章 / 近太空與太空科學實驗平臺-探空火箭載具發展

太空科普 近太空與太空科學實驗平臺-探空火箭載具發展

作者:黃楓台
國家太空中心
2015-03-21

探空火箭的發展

由整體太空發展的歷程來看,探空火箭的發展歷史比人造衛星還早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1945年9月26日美國在白沙基地發射第一具探空火箭-女兵下士號(WAC Corporal),女兵下士號是由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所發展的火箭,可以搭載25磅的科學酬載。到了50年代初期幾名全球頂尖的科學家通盤考量火箭、雷達與計算技術的進步後,開始推動大型的地球觀測計畫,規劃在西元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舉辦國際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IGY ),這個國際性的科學計畫,主要是針對赤道低緯度地區到南北極地區進行全球的觀測,共有67個國家參與(包含臺灣),也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投入探空火箭的發展。

我國探空火箭發展

臺灣開始發展探空火箭不到20年,與美國相比晚了53年,跟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發射K-6火箭來比也晚了40年。1997年國家太空計畫室(國家太空中心前身)與中山科學研究院(現改制更名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開始合作發展探空火箭。1998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具探空火箭-探空一號於屏東九棚順利發射升空,從此開啟了臺灣進入近太空(Near Space)與太空進行尖端科學實驗的大門。

臺灣探空火箭是一個兩節式火箭,為了降低研發成本,火箭本身無導引與控制系統,而是採用以氣動力翼翅或裙狀外型方式,使氣動力中心位於重心後方,以保持火箭穩定飛行。自探空一號發射後,到2014年止,臺灣已經進行十次探空火箭任務,除了探空二號發射失敗外,其餘皆成功發射,執行科學實驗。國家太空中心、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與大學共同執行的次軌道科學實驗計畫至2014年探空十號後暫時告一段落。探空十號火箭成功發射,為臺灣長達16年次軌道科學實驗計畫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此外,在2014年短短七個月內進行探空九號與探空十號兩次發射,也創下國內探空實驗的新紀錄。


探空九號發射(左):,發射架上的探空十號(中),探空十號火箭發射(右)。(圖片來源: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全文詳見
/userfiles/files/20-no67p16-2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