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太空科普 / 科普文章 / 電波掩星觀測

太空科普 電波掩星觀測

作者:陳朝焱
國家太空中心
2020-07-07

借過!借過! 你的頭擋住我看電視了!!

掩星是一種自然的天文現象,指的是天體A通過觀察者與天體B之間,在觀察者角度形成A遮蔽B的現象。通常A的可見面積會大於B,例如:月球掩土星、月球掩火星等;如果A的視面積小於B,則稱為凌,例如: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等。以繞地衛星來說明,一顆LEO (Low Earth Orbit,低軌道)衛星持續接收某顆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衛星所發出的電波訊號,因為兩顆衛星的速度差異很大,可先將GNSS視為固定不動,當LEO繞至地球另一端時,訊號就會被地球擋住;在LEO的視角,有如地球運行到LEO和GNSS中間,產生地球掩GNSS的現象。


飛機經過攝影鏡頭與月球間
圖片來源:http://www.dailymail.co.uk/~/article-5142455/index.html#i-6a34e6aca8348654

 

掩星過程就像經過X光機柵門,高層大氣層從上到下的資訊一覽無遺

在掩星過程中,電波從GNSS發出會穿過地球的大氣,因電波從太空進入大氣時,因介質的差異造成傳播速率差異,而產生電波轉彎的折射現象,其中電波折射貢獻最大的位置,也就是電波轉彎角度最大的地方,是電波路線的幾何近地點perigee point。LEO接收到折射後的電波可回推折射的角度,而折射角又與電波穿過的大氣溫度、濕度、壓力有關,因此可以獲得幾何近地點的大氣資料。
這裡可以發現,電波掩星觀測所獲得的大氣資料是幾何近地點的,而非LEO所在的位置,這就是為什麼福衛七號的軌道傾角是24度,但卻能提供到緯度50度的觀測資訊。另外,在兩衛星的幾何位置持續改變之下,幾何近地點會由高空至接近地表,或由地表往高空連續觀測,有如隨機放了一顆隱形的探空氣球對大氣進行量測。另外,透過電波的延遲,可計算電波路徑上的電漿數量,進而推算幾何近地點上,由衛星高度至距地約50公里的電離層電漿濃度。


福衛七號電波掩星觀測示意

 

從其他行星應用回地球,從2D進步到3D

電波掩星觀測最初用在1965年之火星探測水手4號(Mariner-4),探測火星大氣及電離層,之後陸續應用於金星(1967年水手5號,Mariner-5)、月球(1967年先鋒7號,Pioneer VII)等星球探測。首次用於地球是在1995年大氣研究大學聯盟(UCAR)的microlab1衛星,其後還有CHAMP(德國),SAC-C(阿根廷),GRACE(美、德)以及IOX(美國)等,但都以單顆衛星進行觀測。台灣的福衛三、七號則是首兩次掩星星系的應用,分別以6顆衛星平均部屬同時對地球進行觀測。電波掩星觀測克服了地面因海陸分布造成的觀測不均,也克服了一般衛星僅能觀測沿軌道及飛行高度的資料,可提供從衛星高度至地表,全球均勻分布的3D大氣與電離層資訊。

參考資料

  • Eshelman, V. R. (1973), The radio occultation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planetary atmospheres, Planet. Space Sci., 21, 1521-1531.
  • 國家太空中心, http://www.nspo.narl.org.tw/tw2015/index.shtml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 https://swoo.cwb.gov.tw/V2/
  • 台灣科學資料處理中心, http://tacc.cwb.gov.tw/v2/ta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