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最新消息 / 2018年第4屆國際GPS掩星觀測研討會

2018年第4屆國際GPS掩星觀測研討會 新聞出處:NSPO

2018/04/18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簡稱福衛三號)自2006年4月15日發射迄今屆滿12週年,已收集全球超過1千萬筆(大氣6百多萬筆和電離層4百多萬筆)資料。由6枚衛星組成星系的福衛七號預計今年發射,可密集提供中、低緯度電離層觀測資料。美國太空總署(NASA)為了研究赤道附近複雜的大氣動力對於太空環境的影響,於今年發射了ICON及GOLD兩枚衛星,福衛七號將可與ICON、GOLD聯手揭開地面天氣影響太空天氣每日變化的科學機制。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於2018年4月18~20日在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辦「2018年第四屆國際GPS掩星觀測研討會」(2018 4th ICGPSRO),會議目的在於提供全球掩星資料使用者研究成果交流平台,並針對福衛七號發射後相關資料驗證與校正、科學合作等議題進行討論。包括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代表、聯合國國際氣象組織下掩星工作小組(IROWG)召集人、ICON衛星計畫主持人、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主管、GOLD衛星任務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太空天氣計畫主任、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電離層研究主管等,都親自出席參與本次會議。會議共有來自14個國家的150名研究人員與會,發表論文60餘篇,並搭配台美研究生活動以及國內廠商在太空科技產品的展示等活動。

福衛三號發射迄今,所收集全球超過1千萬筆(大氣6百多萬筆和電離層4百多萬筆)資料已提供88個國家、超過3,800位專家學者進行氣象預報、氣候變遷、太空天氣與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使用。即將於今年發射的福衛七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延續福衛三號的作業型星系氣象衛星,6枚衛星分布於高度550公里、傾角24度的軌道,繞行地球一圈約97分鐘,每日可提供在南北緯50度間約4,000筆掩星資料,資料量約是福衛三號的3~4倍,可大幅增加包含台灣在內的低緯度地區氣象及電離層觀測資料。

福衛三號是全球迄今最重要的電離層觀測資料提供者,目前世界上掩星觀測電離層的資料約有500萬筆,其中450萬筆來自福衛三號。我國太空天氣研究團隊利用福衛三號觀測得到多項太空科學研究突破,包括發現南極與北極附近的新型態太空電漿結構、提出了解地面天氣(赤道旺盛對流、北極震盪)影響太空天氣的關鍵證據、了解聖嬰現象對GPS訊號擾動的衝擊等,許多都被國際知名科學期刊挑選為該期之精選論文。

福衛三號開啟太空天氣預報之契機,而福衛七號每30分鐘即可提供新的中、低緯度電離層觀測資料,更大幅提高太空天氣預報的可行性。由國內大學團隊、中央氣象局、美國國家大氣中心合作發展太空天氣預報模式,是目前國際間最先進的太空天氣預報模式,將提供國內進行太空天氣預報。此密集的觀測資料可進一步研究赤道附近複雜的大氣動力對於太空環境的影響,NASA今年發射的ICON及GOLD兩枚衛星,更可與福衛七號共同進行相關研究。

在氣象的貢獻方面,近年來全球大氣環境快速變化,特殊的劇烈天氣出現頻繁,氣象與氣候相關研究儼然已成為全球大氣與地球科學家的首要課題。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分析2012年資料顯示,福衛三號資料量僅占天氣預報所有使用資料的2~3%,但對減少預報誤差的貢獻度已由2008年的8.5%,大幅提升為10%,貢獻度排名前五名。

雖福衛三號現僅由2枚衛星持續提供掩星觀測,但國研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透過系集實驗研究顯示,福衛三號掩星觀測在2017年颱風路徑預測方面,對於120小時前之颱風路徑預報平均可降低誤差約3%;另對於2017年全年豪大雨(包括梅雨、颱風)第二、第三天24小時累積雨量之預報亦有所改善,由此可見掩星觀測對於天氣預報極為重要。全球對於即時掩星資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更公開肯定掩星資料的效益,世界上鮮少有氣象衛星觀測資料,能如此廣泛受到各國重視。

「2018年第四屆國際GPS掩星觀測研討會」中,也將針對福衛七號發射後相關資料驗證與校正、科學合作等議題進行討論。同時配合國際趨勢與國研院太空中心自主發展的福衛7R衛星計畫,在會議中新增GNSS反射訊號研究應用相關主題。


研討會記者聯訪

Harry Cikanek - Director, NESDIS Center for Satellite and Applications Research (STAR), NOAA致辭

國研院吳光鐘副院長致辭

國家太空中心林主任開幕致辭

專題演講1 Harry Cikanek, STAR, NOAA

專題演講2 中央大學教授劉正彥

專題演講3 Bill Kuo, UCAR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團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