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太空科普 / 科普文章

太空科普 科普文章

送出

大氣、太空與天文

抬頭仰望天空,可以看到白雲、太陽,還可以看到月亮與星星。天空中的世界,總是吸引大家好奇與嚮往,也讓人們想要對天空中的各種事物與現象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天空中的學問,其實可以主要分成三個不同的科學,也可以說是大學裡面的三個不同科系或研究所。它們分別是大氣、太空與天文。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10週年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簡稱福衛二號)是我國第一顆光學遙測衛星,也是當今世上唯一可對全球同一地方每天照相的遙測衛星,衛星照相範圍涵蓋全球,甚至包括南北極。發射迄今,福衛二號已運行超過10年,遠超出其設計壽命5年,以衛星的平均壽命來說,算得上是人瑞級的衛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至今仍在遙遠的太空正常運作(2016年正式除役),每天「守護臺灣、觀照世界」。

自己的衛星自己做

福衛七號計畫中,自主衛星的系統與次系統完全由太空中心負責設計。衛星的關鍵元件以及攸關衛星任務最重要的科學酬載,也大多由太空中心率領國內產學研界研製。這近乎完全自製的衛星系統提升了我國的衛星研製能量。

六顆衛星乾坤大挪移

福衛七號衛星發射後,基本上6顆衛星會在同一軌道面上繞行地球,衛星操控中心首先利用霍曼轉換方式把第1顆衛星送到任務軌道。這時第1顆衛星與剩餘的5顆衛星分別在不同軌道高度但相同軌道面上運行,由於兩個軌道面升交點赤經進動速率不同,第1顆衛星與剩餘5顆衛星的軌道面逐漸分。當第1顆衛星與其他5顆衛星的軌道面相隔60度後,衛星操控中心再利用霍曼轉換方式把第2顆衛星送入任務軌道,後續衛星依這方式逐一送入任務軌道,最後展開到6個不同的軌道面上。

進一步探索福衛七號衛星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簡稱福衛七號計畫或福七計畫)是台美雙方大型的國際合作案,執行單位是我國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國家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 NSPO) 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福衛七號是福衛三號的後續計畫,它將進一步提升衛星本體與掩星酬載的性能,建立一個營運型星系。

太空飛行體的研發管理

太空飛行體運作於極端環境,需要一定的壽命且有無法維修的特性,和其他產品相較,對於高科技的突破與太空品質的要求更為嚴格。因此,太空飛行體的研發管理有其複雜度與嚴謹性,其祕訣是:徹底做好對的事。

遙測影像的生產鏈

人類史上第1 張衛星遙測影像於1959年8月14日,由美國探險家衛星六號從27,000公里高的外太空傳回地球,由此開啟了遙感探測的新紀元。國家太空中心所擁有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衛二號)是我國第1 顆自主擁有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於2004 年5月21日凌晨順利發射升空,歷經兩周的早期軌道操作與轉換,終於在6月4日把第1張遙測影像拍攝、下傳並處理成功,實現了我國探索太空的理想。

福衛遙測任務的啟動者

福衛遙測任務是一個封閉的迴路,其啟動者便是衛星遙測的排程與規劃。如何善用有限的衛星資源以獲取最大的效益,並滿足客戶的需求,是衛星遙測任務規劃與排程最重要的工作。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系統

參與太空研究除了彰顯國家實力之外,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對地球遙測研究更有特殊的價值。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是國人第一顆自製的遙測衛星,
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手機飛上天

手機可用以通話、傳訊息、上網、付款、導航等,已成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在都市中甚至已到人手一機的地步。但除了這些習知的應用外,你可知道手機也能用於天空及太空領域嗎?

發射台灣的立方衛星

世界知名期刊《 自然 》 在2014年報導了立方衛星的科學潛力,《科學》 更宣稱「立方衛星的崛起」是 2014年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立方衛星正從各個領域顛覆太空產業。過去台灣的人造衛星(簡稱衛星)是透過國外的火箭發射進入太空,隨著衛星越做越小,台灣自行發射衛星將不再是個夢。特別是太空產業商業化及大型衛星小型化的趨勢創造出龐大的太空商機,發射台灣的立方衛星變成未來幾年可能發生的事。

混合式火箭的技術與應用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的探空火箭團隊以及國內大學研究團隊近年來有一些創新設計的貢獻,他們利用渦流及內彈道幾何的安排,可大幅增加混合與燃燒效率,增進混合式火箭推進的比衝值,由傳統的250秒提升到接近理論理想性能的290秒。這成果超過國際上其他設計的總體性能,同時大幅縮短了火箭引擎的長度,並維持極有競爭力的引擎製作成本。

1 2 3

總筆數 :29,顯示 :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