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太空科普 / 科普文章

太空科普 科普文章

送出

人類登月50周年專輯 月球生活篇—食衣住行:耐跑 維生 行得更遠 載人月球車裝備升級

50年前,在太空人阿姆斯壯踏上月球前,並不確定人類是否能順利在月球上行走,也不確定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隨著一次次登月行動的成功與吸取經驗,最後人類在月球上不僅利用雙腳移動,還出現了月球的交通工具―月球車呢!

人類登月50周年專輯 月球生活篇—食衣住行:和嫦娥當鄰居 住月球安全須知

當你望向夜空中的皎潔明月時,是否曾經夢想過有一天我們也許可以搭著太空船來趟月球旅行,甚至在月球住下來,和嫦娥當鄰居呢?但月球的環境條件如何?和地球有什麼差異?住屋可以有哪些形式?又該怎麼建造呢?

人類登月50周年專輯 火箭進化篇-重返月球 科技添新力

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和伯茲.艾德林代表人類首次踏上月球,倏忽已過50年。最近美國宣稱要在2024年重返月球,並建立月球基地。50年來地球因為人類而改變很多:人口增加了兩倍,工業化社會導致的人為溫室效應,造成地表平均溫度上升攝氏0.8度,地球南北極的萬年冰山也開始融化。這些地球環境的變化也使人們思考探索外太空居住地的可能性。

發射後的挑戰— 影像處理與調校

由於衛星必須承受火箭發射過程所帶來強烈的震動,以及入軌後嚴苛的太空環境,遙測影像儀的結構與感測器與其在地面時所量測到的特性,都會產生些微的變化,這些變化將會影響到衛星影像的品質,因此遙測衛星發射後的調校階段是衛星影像正式銷售營運前重要階段。一般而言,一顆遙測衛星的調校階段會長達3 個月甚至到半年皆有可能。

關關難過關關過— 精密的光學遙測酬載

一般數位相機的基本組成包含鏡頭、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或是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影像感測器、相機內的影像處理電路及記憶卡等主要零組件,而福衛五號上面這顆大型的數位相機同樣也包含這些裝置,只是它們的體積都巨大且昂貴了許多。以光學遙測酬載所搭載的鏡頭為例,其通光口徑達45 公分,而焦距長達3600 公厘。可見為了要能在太空中清楚拍攝地面的景物,光學遙測酬載所搭載的這顆鏡頭是多麼地巨大。

屬於自己的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福衛五號計畫為「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所提出「遙測衛星計畫」中之第一枚衛星計畫。此計畫之目標包含建立衛星本體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掌握核心元件設計與製造能量;建立光學遙測酬載儀器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發展關鍵元件與技術;落實衛星遙測技術與應用,延續服務福衛二號國內外遙測影像使用者族群;推廣太空科學任務,支援學術研究。

保溫、抗寒又防熱-衛星一輩子只穿一件萬能衣

衛星的衣服是由鍍鋁的Kapton高分子材料製作成的,每層的厚度大約是0.025公釐,總厚度大約是0.5公釐。摸起來的感覺。其實跟家裡用的鋁鉑很接近喔!

淺談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國家太空中心自民國93年成功發射福衛二號後,只要天氣情況允許,福衛二號每天都會在同一個時間通過臺灣及全球各地上空進行遙測取像,對於本土以及全球遙測影像的使用者有著莫大的貢獻。為了能夠接續福衛二號任務並且建立自主衛星平臺,國家太空中心於民國97年提出新一代的遙測衛星計畫,這就是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的開始,在新一代的遙測衛星中,希望能夠有更高的光學品質、更快的影像下傳速度及更好的影像處理技術,所以整個衛星系統也有了一個新的設計。

淺談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於哈薩克境內之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Baikonur Cosmodrome)發射第一枚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史波尼克一號(Sputnik 1),它從外太空以20.005至40.002兆赫的頻率向地球發送無線電波信號,並可由地面上業餘無線電接收機接聽,震撼了全世界人類,導致了美國的恐慌和政治爭論,開啟了太空時代。

臺灣的衛星發展

臺灣於1991年展開太空計畫,第一期十五年從1991年至2006年,目標在透過執行福衛一、二、三號計畫,建立基礎設施、組織研發團隊、培養自主能力。第一期計畫裡,國家太空中心與產業界、學研界共同合作,逐步建立大型計畫、系統工程、太空品質的程序,任務成果應用在災害預防、電離層觀測、環境監測、氣象預測等領域。第二期長程計畫從2004年至2018年,目標在建立全方位太空科技實力,整合產官學研達國際水準,迎接新世紀太空挑戰。太空中心已成功發射八顆衛星,目前仍有福衛二號與福衛三號共七顆衛星在軌道運行執行任務,同時發展福衛五號遙測衛星與福衛七號氣象星系,預計於2016年發射。

太空站與太空旅行

自1998年組裝及發射第一個模組件來,這個多國合作,在軌道上建造的國際太空站,已成為一個長期穩定的太空實驗室與觀測站,它同時也可成為未來人類前進月球、火星及小行星探索的中繼站,提供運輸與維修的功能。這呼號被定為「Station Alpha」的國際太空站,目前總長約為72.8公尺、寬約108.5公尺、高約20公尺,在平均330公里至413公里高的軌道上,以每秒大約7.66公里的高速飛行(是海平面音速的22.3倍),每天環繞地球大約15圈半,讓研究人員能在太空及微重力的環境中,進行各種科學實驗,以及對地球上氣象與天文的觀測。

近太空與太空科學實驗平臺-探空火箭載具發展

「探空」火箭當中的「探空」, 英文為sounding,依據Merriam-Webster網路字典「sounding」的定義為「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t various heights」,所以探空火箭是一種可以搭載科學儀器量測大氣狀態的火箭,或是更一般化的定義,它是一種搭載各項科學儀器進行高空科學實驗的火箭,例如微重力實驗。在微重力環境下的進行科學實驗有很多,例如說研究微重力對流體運動或是燃燒的影響等。

1 2 3

總筆數 :29,顯示 : 1~12